过去十年的经验,充分证实了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体系的优越性。不过,中国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还是十分脆弱

十年前,中国正式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历经15年的马拉松式谈判成功,从制度上保证了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进程,以及中国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的延续。中国过去十年的成就,充分证实市场经济与自由贸易体系的优越性。

入世前,曾有不少观点认为,从长期而言,入世对中国有利,中期影响不明朗,短期负面冲击过大,弊大于利。当时笔者曾坚称:“入世对于中国无论是长期、中期、短期,都是利大于弊。”一晃十年过去,现实证明,入世前许多危言耸听的悲观预测和警告几乎无一兑现。

因为入世的强劲推动力,中国加速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工厂及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对外贸易惊人扩展,外商直接投资涌入,生产效率提高,中国真实GDP增长率由1978年-2000年的平均9%,提升到2001年-2010年的平均11%。

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口摆脱了贫困,进入了小康中产阶级,成为了星巴克、别克、iPhone和LV等日益重要的顾客群体。中国成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出口市场,而中国对于能源等的强劲需求,使得巴西、澳大利亚等资源国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中表现不凡。与此同时,中国不断扩大的贸易与投资,给拉美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注入新的能量。

无论从哪个角度客观衡量,中国入世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益处,甚至超乎了笔者这样自始至终支持中国开放的经济学家最乐观的估计。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还存在许多问题与挑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首先,政府对于经济的直接干预依然非常普遍,甚至变本加厉。最近几年,“国进民退”趋向明显,国企对于中国经济的主导地位又开始回升。在电力、能源、铁路和金融等主要基础产业的行政垄断依然如旧。

其次,法治建设进展有限,财产权利尤其知识产权保护依然薄弱,司法的不独立与随意性没能得到根本改善。中国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仍十分脆弱。

第三,广为滥用产业政策,无论是第三大电信网络(3G)建设,还是新能源产业,在产业与市场准入上的行政藩篱明显偏离了WTO精神,违背了市场经济基本原则,造成不公平的游戏场。

第四,在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方面,中国不够积极热心,甚至站错了立场,成为多哈回合国际贸易谈判流产的原因之一。

入世后,随着在全球贸易中主导地位的确立,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加剧,成为了国际市场反倾销的首要目标。但WTO这样的多边贸易仲裁机制,为中国提供了较为公平处理贸易纠纷的理想平台。由此,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实现了真正的多赢结果。最大的赢家无疑是中国自己。

由于美国经济复苏步伐缓慢,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日趋恶化,以及日本的持续不景气,国际上出现了质疑全球化的声音,保护主义的势力有所抬头。中国必须带头抵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更必须警惕国内民族主义与保护主义的抬头。中国不能像东亚小型出口经济体那样习惯性地搭便车,被动无为,也不能像印度、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那样消极抵制,而应扮演积极的领袖作用,推动国际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

只有继续坚持开放,走全球化的道路,中国才能避免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更上一层楼。如此,才不会让改革开放的成果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