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栏目 专栏, 经世 | 499 views

张文魁:国企民营化强化国家政治经济基础

把企业的国有制看成是国家的基础,这是一个莫大的误会,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事实上,目前国有经济占GDP的比重大约为30%,占工业的比重只有大约27%,比十几年前要低很多,但是国家的基础是更强了还是更弱了?显然是强多了,因为通过民营化改革,经济发展更快了,市场活力更足了,企业竞争力更高了,产业的创造力更强了,政府税收更多了,金融体系更安全了,民众就业更充分了。

中国的国企改革需要做三件事情:第一是民营化,第二是民营化,第三还是民营化。除了极少数特殊领域的企业,绝大部分国企都应该民营化,也可以民营化。

中国的国企改革和发展过去折腾了三十多年,总是想绕开产权改革、绕开民营化,实践证明最后是绕不过去的。我们搞过国企转换经营机制,离开民营化能根本转换经营机制吗?实践已经证明不行。我们搞过国企三项制度改革,离开民营化能持续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吗?实践证明也不行。我们搞过董事会和治理结构改革,离开民营化能搞出真正承担受托责任的董事会和现代化的公司治理吗?实践证明还是不行。我们搞过主辅分离和国际对标,离开民营化能实现业务结构调整和核心竞争力的建立吗?实践证明眼前行长期不行。

所以,推进民营化应该痛下决心,心无旁骛,国企的根本出路在于民营化,左顾右盼、顾左右而言他是找不到出路的。

民营化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在我国大规模推行过,不存在不符合中国实际的问题,尽管当时有一点搞运动的倾向,因而出现了瓜分、鲸吞国有资产和忽视、践踏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但总体而言,民营化改革挽救了国民经济,也为国有经济本身注入了活力。如果没有那一轮民营化改革,哪有过去几年国有企业高歌猛进的局面。正是上一轮民营化改革产生的制度红利,再加上本世纪初出现的重化工业化红利,将国企带进了这一轮黄金时代。但是这两个红利都将逐步消失,所以需要新一轮民营化改革。

随着时间推移,我们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越来越完善,新一轮民营化改革就可以做得更加规范,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当然,对大型和特大型国企来说,应该推行渐进的民营化,也就是说,通过股权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来逐步稀释国有股的比重,而不是搞那种大爆炸式的一步到位的民营化,这样更有利于平稳转轨。坚定的、主动的民营化,恰恰可以防止搞运动,可以较好地避免国资流失和职工权益受侵等副作用。

把企业的国有制看成是国家的基础,这是一个莫大的误会,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事实上,目前国有经济占GDP的比重大约为30%,占工业的比重只有大约27%,比十几年前要低很多,但是国家的基础是更强了还是更弱了?显然是强多了,因为通过民营化改革,经济发展更快了,市场活力更足了,企业竞争力更高了,产业的创造力更强了,政府税收更多了,金融体系更安全了,民众就业更充分了。

事实上,恰恰是庞大的国有部门侵蚀了国家政权基础,国有部门的低效、腐败、利益格局的固化、对资源配置的扭曲、对公平竞争的排斥,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会导致一个国家的经济停滞和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就是例子。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也是这种情况。推进国企民营化改革,不但不会弱化国家的政治经济基础,反而会强化政治经济基础。当然,也必须要推进政府改革,减少政府腐败,防止官商勾结瓜分国有资产。

现在非常奇怪,一些国企越来越像民企,而一些民企越来越像国企。什么意思呢?国企像民企一样商业导向、逐利第一,什么赚钱干什么,连一些自然垄断领域、公用事业领域的国企也这样;而民营却千方百计与政府挂钩,我现在听到很多民企都说“我们必须要与体制合作”。这种现象与国家掌握过多的资源、对经济活动有太多的干预有很大关系。

中国是全球运用产业政策最多的国家之一,大量国企的存在和大量产业政策,是政府介入资源配置、干预经济活动的两个最主要的“抓手”,必须要把这两个“抓手”都消除掉,才能真正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彻底使企业面向市场而不是面向政府,也才能有效制约经济领域中的寻租、腐败、不公等现象。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分享到:

本文地址: http://www.jrjia.com/2012/05/01/3237.shtml


  • 暂无相关日志